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当代城市生活和想象力的无从出发

来源: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技术、信息,及其构成的时代科技,贯穿和笼罩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在城市,这一个由来已久的文明的试验场和集散地,文化的混战与苟合、冲撞与妥协,乃至凝结与扩张,源于此也将

技术、信息,及其构成的时代科技,贯穿和笼罩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在城市,这一个由来已久的文明的试验场和集散地,文化的混战与苟合、冲撞与妥协,乃至凝结与扩张,源于此也将根植于此。我以为,这就是所谓当代城市生活的本质。将来,也许不会太久,吾辈之后的诸多后生,都将会有退让于信息技术,甚至意志和精神也有被各种终端所篡改和掌控之虞。

“我们的大多数痛苦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浩大雄浑的自然,精细宏大的科技,构成了人类文明最强有力的翅膀,但由于科学技术的无限扩张与“入侵”,使得人类不得不向自身的科学发明创造进行必要的妥协和不自觉的“让步”,甚至被其有效“奴役”。如上所述,尽管不可能人人感同身受,深有共鸣,但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势”。事实上,我们的很多城市人已经步入到了信息解决一切的现实生存的基本状态,当然还有一些人,因为物质方面的制约,可能稍微迟钝一些,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类社会的科技化、信息化肯定不再是梦想和神话了。

在这样的一种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背景下,面对“科学只能断言‘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爱因斯坦语)”的境况,我们的诗歌写作到目前为止,仍旧或者说是更加难以与时代相匹配了。我感觉,尽管很多诗人已经意识到了技术环境的凌厉与强大,也感觉到了某种意味,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写作,可是,相当数量诗人的笔触乃至体察,仍然与真正的时代现场及其本质不相适应。即是说,我们身在其中,觉察和体悟的能力都非常的强大与细致,但反映在诗歌写作中,多数还是囿于自身,而没有对整个时代进行过精准深透的发现与呈现,表达与判断。

每一种生活都是现实的,现实一方面具有非常具体的坚硬性质,另一方面,也具有非常宽阔的想象空间。一个诗人、艺术家,根本的能力是在时代的内部,洞彻整个时代乃至人类的核心和本质,尤其是未来的走向,此时我在的种种困境,以及我们在日常当中的个体所能体验到的那些愈发深刻、辽阔的孤独,越来越仓皇的内心,似是而非的幸福之后所产生的莫名的沮丧与不安,甚至罪感和茫然等,使得我们在诗歌写作当中不得不在静夜谛听个人内心在逐渐稀疏的轰鸣声中的真实跳动,以及在熟悉却又陌生的人群中明确感到的那种可触可摸,但又暗藏凶险的疏离的悲哀情绪。

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不断地与人发生联系,热衷于各种交集与沟通,但每个人最渴望的,还是结束这一切,回到独处的状态。从这一方面来看,城市人就像无数的灰尘和商品,同质同样地被运到某些地方,又以同样的姿势,堆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身在城市的诗人及其诗歌写作,想象力是被严重限制或被消耗了的,也是正在被技术竭力格式化的一种人的最宝贵的“天性与本能”。就我个人而言,长期处在成都这一座数千年来诗意弥散、文化灿烂的城市当中,我的写作多数陷入到了“个体的无限与狭小”“现实的嘈杂与想象的艰难”,以及“生活的繁复和诗歌写作的紧张与无力”等奇怪而又原本如此的“怪圈”当中。

雷诺阿说:“痛苦会过去,美会留下。”身在城市的诗歌写作,所要进行的,将是一种持续的历险,迅速的转换与自我意义上的“释放”与“缩紧”,当然,诗歌的本质是宽阔的、深厚的、灵性的,也是大度的,具备气象的,庆幸的是,亲历时代,并且与一座城市乃至更多的城市发生扎根般的联系,无论我在其中如何存在,城市及城市的现实生活,都是我诗歌写作的基点所在与想象力出发的港口与“发射塔”。

记住米沃什一句话:“要想掌握现实的原貌,要想保持它固有的善与恶、绝望与希望的交缠,惟一的方法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翱翔于现实之上。”

技术、信息,及其构成的时代科技,贯穿和笼罩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在城市,这一个由来已久的文明的试验场和集散地,文化的混战与苟合、冲撞与妥协,乃至凝结与扩张,源于此也将根植于此。我以为,这就是所谓当代城市生活的本质。将来,也许不会太久,吾辈之后的诸多后生,都将会有退让于信息技术,甚至意志和精神也有被各种终端所篡改和掌控之虞。

“我们的大多数痛苦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浩大雄浑的自然,精细宏大的科技,构成了人类文明最强有力的翅膀,但由于科学技术的无限扩张与“入侵”,使得人类不得不向自身的科学发明创造进行必要的妥协和不自觉的“让步”,甚至被其有效“奴役”。如上所述,尽管不可能人人感同身受,深有共鸣,但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势”。事实上,我们的很多城市人已经步入到了信息解决一切的现实生存的基本状态,当然还有一些人,因为物质方面的制约,可能稍微迟钝一些,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类社会的科技化、信息化肯定不再是梦想和神话了。


文章来源:《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网址: http://www.xxjsyxxhzz.cn/qikandaodu/2020/0726/444.html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高校文学类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构建
下一篇:脆弱的安全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投稿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编辑部|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版面费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论文发表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