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

来源: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佳琦(通讯员 杨峰俊)报道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佳琦(通讯员 杨峰俊)报道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教学信息化实施方案(2016-2018)》《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和要求,教师信息化素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近年来,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多方式、多路径,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有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是在校园营造信息化氛围。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完善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开展信息化教学经验交流,营造信息化环境,使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成为高职教师培养的“主流”,将信息化素养培育从被动转化为一种习惯,提升教师信息化意识。

其次是构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体系。明确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目标,完善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搭建信息化教学管理与应用平台,开展多样信息化素养提升行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构建“目标引领、平台支撑、多样提升、多元保障、多维监控”的信息化素养培育体系,确保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培育更加系统化、体系化。

第三是实施多样化信息素养提升行动。主要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以“信息化教学研究、数字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组织”等4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引入国内优质信息化教学平台,依托平台系统化开发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着力构建“专业群+专业资源库+MOOC+职教云课堂(SPOC)”四级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建立“院级+省级+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级管理体系,系统推进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工作。

第四是建立多方保障机制。健全信息化素养培育激励机制,制定《信息化教学平台使用管理办法》《信息化课程认定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完善《职称评聘办法》《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技术职务人员聘期内考核办法》等制度文件,编制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标准,为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是健全多维监控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智慧职教”平台及教学诊改平台,实施学校、二级学院、教师、学生、社会多主体评价,强化培育工作过程性监控与评价,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培育过程的有效性。

通过以上措施,从而有效解决了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不系统”、信息化素养培育路径“不清晰”、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不积极”、学校“三教”改革“缺抓手”的问题,有效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校先后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教师主持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参与建设4个,主持建设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参与建设1个。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16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5项。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9种,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教学成果在多家主流媒体得到报道,经验被省内外近50所同类院校分享应用。


文章来源:《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网址: http://www.xxjsyxxhzz.cn/zonghexinwen/2021/1016/1983.html



上一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信息化助推空间站建设阔步
下一篇:齐鲁理工学院:发展教育信息化 创建理工学科优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投稿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编辑部|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版面费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论文发表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